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调研与投资分析报告 2025-07-08

2025年7月8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1. 公司概况与业务模式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行”或“中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成立于1912年2月 [4]。作为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在全球化和综合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境外机构已覆盖六大洲共6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4] [1] [2]。截至2024年3月末,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33.66万亿元 [19]。

中国银行的股权结构分散,截至2024年12月31日,普通股股东总数为572,454名,其中包括408,542名A股股东及163,912名H股股东 [5] [1] [2]。其组织架构庞大且复杂,涵盖境内外分支机构及多个附属公司,形成了综合化经营的格局。

中国银行的核心业务构成主要包括资产业务(如贷款)、负债业务(如存款)、中间业务(如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银行间业务国际业务 [8] [4]。其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存贷利差,但近年来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显示出业务结构的优化趋势 [1] [3] [9] [44]。2024年,非息净收入达到1812亿元,同比增长15.87%,占总收入的29.05%,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 [44] [1] [2]。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自2011年起已连续14年入选 [45] [37] [46] [1] [10]。这不仅体现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其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特别是在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方面。

2. 财务表现与结构分析

中国银行近年来保持了稳健的财务表现,但面临净息差收窄等行业性挑战。

盈利能力:
2024年,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328亿元,同比增长1.38%;税后利润2527亿元,同比增长2.58% [1] [2]。2023年营业收入为6229亿元,同比增长6.41%;归母净利润2319亿元,同比增长2.38% [3]。
然而,盈利能力指标如净息差持续承压。2024年末,净息差为1.40%,同比下降19个基点 [1]。2023年全年净息差为1.59%,同比收窄16个基点 [3]。净息差的收窄是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主要受LPR下调、存款成本刚性等因素影响。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方面,2024年ROA为0.75%,ROE为9.50% [1]。2023年加权平均ROE为10.12%,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 [3]。尽管ROE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相对健康的水平。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利息收入的压力 [1] [3] [9] [44]。

资产质量:
中国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5%,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 [1]。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7%,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 [3]。
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增强。2024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00.6%,同比增长8.94个百分点 [1] [2]。2023年末拨备覆盖率为191.66%,较年初提升2.93个百分点 [3]。
关注类贷款比率在2024年为1.47%,同比增长0.01个百分点 [1]。需要关注的是,商业银行损失类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重快速上升,这可能与风险分类新规实施和风险资产加快下迁有关,反映出银行未来潜在损失可能增加 [15]。

资本充足率:
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并有所提升。截至2024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同比增长0.5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8.76%,同比增长1.02个百分点 [1] [2] [5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38% [55]。这些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 [51] [53] [55]。
中国银行积极进行资本管理,制定了“十四五”资本管理规划,通过内源性积累(盈利留存)和外源性补充(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来增强资本实力 [55] [56] [57] [1] [2] [3]。2024年,成功发行了5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1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55] [1]。

流动性:
虽然报告中未直接提供详细的流动性指标数据,但作为大型国有银行,中国银行通常拥有较强的存款基础和市场融资能力,流动性风险相对可控。然而,在宏观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流动性管理仍是重要环节。

资产负债规模:
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集团资产总额突破35万亿元,负债总额突破32万亿元 [1] [2]。截至2023年末,总资产32.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25% [3] [2]。贷款余额持续增长,2024年人民币贷款和垫款新增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4% [1] [2]。2023年末贷款余额19.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1%,新增贷款2.40万亿元 [3] [2]。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对公贷款是主力 [1] [2]。

审计:
中国银行2024年度财务报告由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1] [2]。

3. 银行业竞争格局与中行定位

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在多数业务领域保持显著优势 [5]。中国银行作为其中的一员,凭借其独特的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总体格局:
中国银行体系庞大且多元,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 [6] [8] [7]。截至2022年6月,国有商业银行有6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商行130家,农商行1569家 [6]。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净利润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6]。

竞争趋势:
在经营压力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积极寻求差异化经营策略,主要方向包括数字化转型、服务小微企业、深耕区域化发展 [5] [6]。数字化转型被认为是银行业最主要的特色化经营策略,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丰富场景、拓宽获客渠道 [6] [5]。
银行业战略规划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兼顾创新和风险防范,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延续数字科技赋能,在区域选择、客户群体、重点业务发展上呈现差异化 [6] [5]。长三角区域和中小微企业是关注重点 [6] [5]。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是另一重要趋势,银行业积极融入,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丰富人民币国际化产品体系是首要任务 [7] [6]。
监管趋严是常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7] [6] [5]。
在复杂经营环境下,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差距将被放大,战略管理在银行生存发展中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6]。预计未来十年,中小银行可能面临重组甚至倒闭的风险 [6]。集团化经营是应对环境巨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6]。

中国银行的定位与优势:
中国银行最大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其全球化网络和国际业务能力 [4] [1] [2] [18] [24]。这是其他国内银行难以比拟的。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银行在清算渠道建设、客户资源拓展、产品线开发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30] [20] [4]。其境外机构覆盖广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8] [24] [11] [34],为其参与国际项目融资、跨境贸易结算等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境内市场,中国银行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类似,在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在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熊猫债承销、跨境理财通等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18] [1] [4] [23]。
然而,与其他大型银行一样,中国银行也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数字化转型挑战等共性问题。其在境内零售业务方面可能不如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具有特色和敏捷性。

潜在的竞争策略:
除了已有的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中国银行可以进一步 leveraging 其国际网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仅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还可以探索更复杂的跨境金融服务,如跨境并购融资、风险对冲工具、供应链金融等。
在境内市场,可以利用其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的战略投入,开发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吸引特定客户群体,实现差异化竞争 [47] [48] [49] [50]。例如,结合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贷款或咨询服务。
此外,可以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特别是在跨境服务和财富管理领域,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4. 战略方向与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银行的战略方向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并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48] [47] [1] [2]。

数字化转型:
中国银行将数字化转型视为重要的战略变革工程,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场景生态与创新部,推动业务和科技深度融合 [10] [11] [12] [1] [2]。其《科技引领数字化发展战略》以“1234-28”为核心框架,旨在打造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12] [3] [2]。
在技术投入方面,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构建敏捷、高效、可复用、安全的新一代企业级信息基础设施 [10] [11] [12] [1] [2]。构建了以敏捷交付、自主可控为特点的新一代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了支持应用分布式、移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鸿鹄、瀚海等基础技术平台 [13] [12] [4] [3] [2]。
业务转型方面,推动实体服务网点向虚拟智慧网点转变,大力发展手机银行 [10] [12] [3] [1] [2]。创新“八大金融”线上服务模式,建设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和绿色金融管理系统,推出科创贷、人才贷、工业碳汇贷等特色创新产品 [13] [12] [4] [3] [2]。全面推广“中银跨境GO”APP,提供一站式跨境服务体验 [13] [12] [4] [2]。推出“中银智链”品牌系列,搭建“票、证、融”供应链金融线上产品体系 [13] [12] [4] [2]。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和企业手机银行交易客户数及交易额均实现显著增长 [13] [12] [4] [2]。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较高 [14] [12] [3] [5] [2]。
组织与文化转型方面,推动管理层带动变革,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建立“数字化新军” [10] [11] [12] [1] [2]。成立金融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并在各级机构设置数字化相关团队 [11] [12] [2]。实施“英才计划”,拓宽科技人才成长通道 [12] [3] [2]。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较晚且投入规模相对有限 [12] [3] [2]。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技术、数据及体制等内部卡点,以及信息安全及服务商选择等外部风险挑战 [12] [3] [2]。

国际化布局:
中国银行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境外机构遍布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 [18] [24] [4] [1] [2]。其国际业务是重要的利润贡献来源,2023年境外商业银行对集团税前利润的贡献度达19.21% [18] [20] [3] [4]。境外资产占比也较高 [18]。
地域分布上,在香港通过中银香港经营,中银香港是香港主要商业银行和发钞行之一 [24] [7] [4]。在东南亚是唯一一家在东盟十国拥有分支机构的中资银行,并担任多国人民币清算行 [25] [24] [7] [8]。在欧洲、北美等地也设有重要分支机构 [26] [27] [24] [9] [7] [10] [3] [4]。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覆盖广泛,累计授信支持逾3160亿美元 [28] [11] [3] [34]。
国际业务构成多样,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人民币业务等 [21] [29] [12] [9] [4]。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优势 [21] [4]。积极挖掘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全球一体化人民币清算体系已初步显现 [30] [13] [4]。
国际化业务也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等挑战 [32] [7] [3] [15] [4] [33] [16] [4]。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
中国银行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置于战略高度,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 [47] [48] [1] [2]。致力于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 [47] [48] [1] [2]。
在绿色金融方面,绿色信贷余额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且不良率较低 [47] [1]。绿色债券承销量和投资规模保持领先 [48] [2] [1]。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多领域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48] [47] [2] [1] [4]。持续创新个人绿色金融产品 [47] [1] [4]。
在普惠金融方面,普惠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49] [3]。为民营企业提供大量信贷支持 [48] [2] [1]。
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客户ESG风险的全流程管理,构建“三道防线” [47] [1] [4]。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 [47] [1] [4]。在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50] [4] [1]。将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扩展至高碳行业 [47] [1] [4]。在业务审批中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 [50] [4] [1]。
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倡议,如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 [50] [4] [1]。
数字化转型也赋能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开源技术等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化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提供数字化适老服务,并将绿色低碳目标融入普惠金融服务 [47] [1]。

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银行的未来发展潜力在于其能否有效应对宏观经济挑战, leveraging 其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并成功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普惠化等战略转型。
国际业务的持续拓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有望为其带来新的增长点。
数字化转型如果能深入到核心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将有助于其在激烈的境内竞争中保持优势。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潜在的市场机遇,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可以拓展客户基础,优化资产结构。
然而,战略执行能力、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

5.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影响评估

当前及预期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银行业,包括中国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宏观经济趋势:
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但复苏基础不牢固,存在外需不足、房地产拖累等结构性问题 [15] [16]。新兴产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产业下滑的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带来阵痛 [15]。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7%,2025年将降至2.6%,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15] [16]。全球债务水平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银行业经营的外部不确定性 [15] [16]。

对银行业的影响:
银行业经营稳健但面临挑战,经营难度增大、业务转型压力上升、净息差持续收窄是普遍问题 [15] [16]。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导致银行业净息差快速收窄,挤压盈利空间 [15] [16]。
房地产风险依然突出,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居民购房意愿下滑,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为负 [15] [16] [1] [2]。虽然有支持政策出台,但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依然严峻,需要持续关注 [15] [16] [1] [2]。
不良贷款结构变化,损失类不良贷款占比上升,反映潜在损失增加 [15]。
区域性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由于与房地产行业关系紧密且自身财务韧性较弱,资产质量承压更大 [17] [15] [16] [1] [2] [3]。相比之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凭借更强的财务韧性和更分散的信贷资产组合,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17] [15] [16] [1] [2] [3]。

对中国银行的特定影响:
作为大型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在抵御宏观经济下行和房地产行业困境方面具有较强韧性 [17] [15] [16] [1] [2] [3]。然而,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广泛的业务范围意味着其资产质量仍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普惠小微、个人贷款、新兴行业、外贸企业等领域的信用风险需要持续关注 [16] [15] [2]。
净息差收窄对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直接压力,需要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拓展非息收入等方式应对 [15] [16] [7] [6] [5]。
中国银行的国际化业务使其面临额外的地缘政治、汇率等国际风险 [32] [7] [3] [15] [4] [33] [16] [4]。全球经济下行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影响其国际业务的增长和资产质量。

政策影响评估:
货币政策的宽松趋势将继续对银行净息差构成压力。
金融监管将持续加强,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机构出台的房地产支持政策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但效果仍需观察 [16] [15] [1] [2]。不良贷款展期及不良认定标准的调整短期内缓解了账面不良压力,但也可能延迟风险暴露 [17] [15] [16] [1] [2]。
资本要求方面,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需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54] [7] [1] [2]。这要求其持续加强资本管理,通过盈利留存和外部融资补充资本 [56] [55] [57] [1] [2] [3]。
存款保险等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也可能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

应对策略:
中国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信用风险监测。
在净息差承压的环境下,需要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并大力发展非息收入业务。
利用政策支持,积极参与房地产风险化解,同时审慎新增房地产相关敞口。
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运用金融科技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 [15] [1]。
在国际业务方面,需要加强国别风险和合规风险管理,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

6. 投资观点、风险因素与估值分析

基于前述分析,对中国银行股票的中长期投资观点需要综合考虑其基本面、行业环境、宏观风险以及估值水平。

投资观点:
投机性观点)考虑到中国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政府隐性担保 [46] [1] [4] [10] [11],其经营稳定性较高,破产风险极低。在当前宏观经济承压、银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其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36] [38] [1]。对于寻求稳定收益和较低估值的投资者而言,中国银行可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其相对较高的股息率 [37] [40] [2] [5]。
然而,盈利增长面临净息差收窄的结构性压力,资产质量受宏观经济特别是房地产风险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中长期投资回报可能主要来自于股息收益和估值修复,而非高速的内生增长。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防御性配置的一部分。

风险因素:

  • 信用风险: 这是银行面临的核心风险。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侵蚀银行利润和资本 [15] [16] [17] [1] [2] [3]。虽然国有银行韧性较强,但无法完全免疫。
  • 市场风险: 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波动可能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价值。特别是净息差受利率下行影响持续承压 [15] [16]。国际业务使其面临汇率波动风险 [33] [16] [4]。
  • 操作风险: 内部流程、系统、人员或外部事件可能导致损失。随着业务复杂性和数字化程度提高,操作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 政策风险: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等变化可能对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更严格的资本要求、新的风险分类标准、对特定领域的信贷限制等 [51] [52] [53] [54] [55] [56] [57] [1] [2] [3] [4]。
  • 国际业务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国别风险、海外合规风险等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银行面临的特有风险 [32] [7] [3] [15] [4] [33] [16] [4]。全球经济下行和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加剧这些风险。
  • 数字化转型风险: 数字化转型投入巨大,存在技术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以及转型不及预期的风险 [12] [3] [2]。

估值分析:
常用的银行估值方法包括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框架 (P/B-ROE)股息贴现模型 (DDM) [36] [38] [1] [2]。此外,还有绝对估值模型如剩余收益模型 (RIM) [41] [42] [6] [1] [2]。

  • 市净率 (P/B): 截至2025年7月8日,中国银行A股的市净率为0.72 [37],H股的市净率为0.73 [37]。这远低于1倍PB,表明市场认为其资产价值存在折让。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36] [38] [39] [40] [1]。较低的PB反映了市场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的担忧。
  • 市盈率 (P/E): 截至2025年7月8日,中国银行A股的市盈率为7.82 [36],市盈率TTM为7.91 [37]。这在绝对值上不高,但考虑到其较低的盈利增速,需要结合PEG等指标进一步分析。
  • 股息率: 截至2025年7月8日,中国银行A股的股息率为3.60,股息率TTM为3.69 [37]。较高的股息率对于追求现金流收益的投资者具有吸引力。中国银行拟派发2024年度末期普通股现金股利每10股人民币1.216元(税前),全年现金股利为每10股人民币2.424元(税前),派息率为30% [1] [2]。
  • 分析师目标价: 分析师对中国银行的评级多为“买入”或“增持”,目标价存在一定上行空间 [36] [39] [2]。例如,天风证券使用DDM模型测算目标价为6.30元(对应25年0.77x PB)和5.45元(对应24年0.65x PB) [36] [38] [2] [1]。英为财情对H股的平均目标价为4.983港元,对A股的平均目标价为5.71人民币 [36] [39] [2]。

估值考量:
当前中国银行的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增长前景和资产质量风险的担忧。估值修复的关键在于宏观经济的企稳、房地产风险的化解以及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
DDM模型适用于股息支付稳定且可预测的公司,中国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分红政策相对稳定,DDM是合适的估值方法之一。
P/B-ROE框架则强调净资产收益率对估值的影响。虽然中国银行的ROE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如果未来ROE因净息差收窄或资产质量恶化而持续下降,将对估值构成压力。

潜在的估值提升催化剂:

  • 宏观经济超预期复苏,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 监管政策进一步支持银行经营,例如优化LPR定价机制、放松房地产相关信贷限制等。
  • 银行自身在数字化转型、业务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提升盈利能力和效率。
  • 国际业务在全球经济复苏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实现超预期增长。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银行板块估值整体修复。

总结: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基石之一,具有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和较高的经营稳定性。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和股息吸引力。然而,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风险、净息差收窄等挑战不容忽视。投资决策应充分权衡其防御性价值、潜在的估值修复空间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长期来看,其战略转型和国际业务发展是重要的观察点。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SS

gqi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