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概况 (Company Overview)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CRRC Corporation Limited)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业务多元化程度高,综合竞争力极强 [12]。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铁路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1.1 历史沿革与主营业务构成
中国中车由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而成,继承了两大集团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和城轨车辆 [13]。截至2020年末,其年产能分别为动车组新造547组、机车新造1530台、客车新造2300辆、货车新造5.15万辆、城轨车辆总装11840辆 [13]。
除了传统的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中国中车还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包括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和新材料等 [15]。公司坚持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以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为重要增长极,以及若干业务增长点的“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 [54][58]。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中车将战略新兴产业提升至主业高度,形成了铁路业务、城市交通业务和战略新兴产业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 [54]。
1.2 核心产品与服务
中国中车的产品线极为丰富,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23]。在世界9大类机车车辆产品中,公司在高速列车、电力机车、客车、货车和地铁车辆五项产品市场份额中位居世界第一 [23][26]。
- 铁路装备: 包括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等。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即是铁路装备收入的显著增长 [8][5]。2024年前三季度,铁路装备收入同比增长36.69%至717.65亿元,占总营收的47.03%,其中动车组收入大幅增长87.34%至405.75亿元 [80]。动车组新造业务在2024年5月招标量超过2023年总量,显示出强劲复苏态势 [7]。此外,动车组高级修招标也呈现高增长,2024年三/四/五级修组数同比分别增长-19%/+138%/+371% [7]。
-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主要包括地铁车辆和城轨车辆。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市场,中车长春以33.6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南京分别以22.37%和20.3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和第三 [16]。然而,受运营里程增速放缓影响,2023年城轨车辆销售量同比下降约11%至5,684辆,收入降至402.37亿元 [17]。
- 新产业:
- 风电装备: 中国中车在风电装备领域拥有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制造、智能运维的全产业链优势 [55][61]。其风电叶片已进入国内前三,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成功出口德国,在国内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14]。公司将高铁技术创新性地引入风电领域,解决了风电装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62]。2025年1月,公司发布国内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单台机组每年可发电约3800万度 [63]。2025年5月,首台应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风电机组在青海成功下线,功率达6.25兆瓦 [64]。2024年10月,“启航号”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江苏射阳下线,搭载中车株洲电机研制的22MW漂浮式海上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 [58]。
- 新能源汽车: 中国中车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从部件、系统到整车完整方案提供商的企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客户首选,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超级电容储能式电动汽车企业 [14]。公司形成了从驱动系统到制动系统再到整车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生态链 [70][71]。
- 新材料: 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中国中车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为GE、庞巴迪、阿尔斯通等世界知名机车车辆制造商提供弹性元件的供应商 [7][56]。公司还研制出全球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较金属车体减重35% [73]。2025年5月,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地铁1号线投入商业运营,具有更轻、更节能、更舒适、强度更高、运维成本更低等显著优势 [74][75]。此外,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也已下线 [73]。
- 储能系统: 中车株洲所2022年储能系统集成出货总量3GWh,国内排名第二 [65]。公司致力于打造以零碳发电、零碳输电、零碳配电、零碳工业、零碳社区为目标的“双碳”系统解决方案 [54][55]。2024年9月,发布全新一代CESS-4.0储能系统,单舱容量高达7.4MWh [66]。
- 氢能业务: 中国中车不仅提供氢能内燃机车,还可提供配套的绿电制氢产业 [68]。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已完成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 [9]。
- 光伏业务: 2009年进军光伏领域,是布局光伏逆变器的唯一央企,2023年上半年光伏逆变器订单量排名全国第三 [65]。
1.3 市场地位与全球布局
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公司以53%的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远超庞巴迪(11%)、阿尔斯通(10%)和西门子(8%) [15][19]。在中国市场,中国中车的竞争优势更为显著,2022年铁路机车产量占比超过65%,动车组产量占比超过95%,2021年国铁集团货车招标中标率达到85% [14][19]。
公司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产品遍布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 [23]。国际业务新签订单在2024年达到约472亿元 [6]。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了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标杆项目 [13]。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突破350万人次,中老铁路动车组累计运送旅客超550万人次 [2]。公司还成功签约印尼国铁通勤列车项目,匈塞高铁首列车也在塞尔维亚亮相 [2]。中国新能源机车标准首次被国外采用并作为认证依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69][78]。
2. 财务分析 (Financial Analysis)
中国中车近年来展现出稳健的财务表现,尤其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显著增长,预示着行业景气度的回升。
2.1 营收与利润趋势
- 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 表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23%,达到486.71亿元人民币 [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上升202.79%,达到30.53亿元 [1][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0.20%,达到28.06亿元 [1][4]。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 [2]。
-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预计归母净利润为67.22亿元-75.62亿元,同比增长60%-80% [5][2]。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2.16亿元-70.56亿元,同比增长85%-110% [5][2]。单季度(2025Q2)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20% [5][2]。
- 2024年全年业绩: 营业收入为2464.57亿元,同比增长5.21% [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3.88亿元,同比增长5.77% [6][2]。
- 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 营收1525.83亿元,同比增长6.67%;归母净利润72.45亿元,同比增长17.77%;扣非归母净利润59.97亿元,同比增长21.21% [80]。单三季度营收625.43亿元,同比增长12.22%;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同比增长13.11%;扣非归母净利润26.37亿元,同比增长11.52% [80]。
2.2 现金流状况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净流出50.34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流入144.88亿元 [2]。这可能与季节性因素或营运资金需求增加有关。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净流出81.28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流出29.54亿元,主要是本期公司投资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4][3]。这表明公司在扩大投资,可能用于新项目建设或技术研发。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净流入1.76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流出7.58亿元,主要是本期公司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 [4][2]。
2.3 资产负债结构
- 截至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9.01%,保持稳定 [2][6]。
- 截至本报告期末,总资产为528,009,218千元,比上年度末增长2.96% [8][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71,455,685千元,比上年度末增长1.59% [8][4]。
2.4 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
- 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净利率为6.21%,同比增加0.60个百分点 [7][2]。
- 2024年第三季度单季度销售净利率为6.3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7个百分点 [7][2]。
- 2025年第一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79%,比上年同期增加1.17个百分点 [8][2]。这表明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2.5 订单情况与业务结构变化
- 2024年新签订单约3222亿元,其中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 [6][2]。期末在手订单约3181亿元 [2][6]。
- 2023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约7%至2,986亿元,其中国际业务新签占比约为20%,期末在手订单2,793亿元 [17]。
- 2024年3-6月,新签合同总额436.2亿元人民币,其中动车组销售合同289.2亿元 [83]。
- 业务板块收入构成(2024年前三季度):
- 新产业营收占比提升: 2024年新产业业务的营收为86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3%,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升至35% [76]。这表明公司在多元化战略上取得了进展。
3. 行业对比 (Industry Comparison)
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仍面临来自国际巨头的竞争以及行业技术升级的挑战。
3.1 全球竞争格局与主要竞争对手
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态势,主要参与者包括中国中车、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德国西门子交通(Siemens Mobility)和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18]。
- 中国中车 (CRRC): 2020年以53%的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15][19]。在中国市场,其市场占有率极高,2022年铁路机车产量占比超过65%,动车组产量占比超过95%,2021年国铁集团货车招标中标率达到85% [14][19]。
- 阿尔斯通 (Alstom): 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尤其在欧洲和非洲市场占有约6%-8%的份额 [18]。2021年1月,阿尔斯通完成对庞巴迪运输的收购,成为全球第二大轨道交通企业,仅次于中国中车 [18][21]。此次收购扩大了其在英国、德国、北欧、中国、北美等市场的竞争力 [23][21]。
- 西门子交通 (Siemens Mobility): 在电气系统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方面实力强劲,代表车型为ICE系列 [18]。其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份额较高,约为8%-10% [18]。2022年,西门子交通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中占据约10%的份额 [18]。西门子通过独立运营西门子能源和西门子交通业务,重塑能源系统发展以及全球客运和货运服务市场 [30]。
- 川崎重工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在轨道交通车辆制造领域有丰富经验,尤其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18]。
2023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销售额达到796.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08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6%(2024-2030) [20]。
3.2 技术水平与研发投入对比
中国中车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并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体系。
- 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中车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了“两纵两横一贯通”科技创新体系,拥有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 [22]。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致力于攻克“卡脖子”技术 [33][25]。
- 研发投入: 近年来,中国中车年度研发经费保持快速增长,技术投入比例保持在5.6%以上 [21]。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6.59%,战略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94.1% [21]。2024年研发总投入约为166.86亿元,占本期营业收入6.77% [58]。
- 新产品研发: 2024年中国中车成果丰硕,如12月29日发布的CR450动车组样车,技术多方面突破;6月28日发布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等 [21]。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发布;CR400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上线运行;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正式下线 [9]。公司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9.85%,很好地满足了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和全球不同业主的需求 [23]。
相比之下,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电气系统、信号控制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并通过并购整合不断提升其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然而,中国中车在高速列车、重载机车等整车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其在成本控制和快速交付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3.3 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对比
- 成本控制: 中国中车通过加大小五金耗材等物资集采、积极清理独家采购和代理采购、提高线上采购比率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27][23]。公司集中采购统一在“中车购”电子商务采购平台上完成,实现采购业务公开、透明以及可追溯性管理,确保生产原料供应及时,降低采购成本 [25][21]。
- 盈利能力: 2018-2023年中国中车轨交业务板块毛利率稳定在23%左右,优于竞争对手 [14]。2023年中国中车轨交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485亿元,而西门子轨交装备业务收入799亿元,阿尔斯通轨交车辆业务收入481亿元,川崎重工轨交车辆业务收入仅92亿元 [14]。这表明中国中车在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4 竞争优势与劣势
优势:
- 市场份额领先: 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均居首位,尤其在中国市场具有垄断性优势 [15][19]。
- 技术实力雄厚: 在高速列车、重载机车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 [21][22]。
- 全产业链布局: 在风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55][61]。
- 成本控制能力强: 通过规模化采购和数字化管理降低成本 [27][25]。
- 国际化经验丰富: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成功实施多个海外项目,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13][23]。
- 品牌价值高: 品牌价值达到1601.21亿元,蝉联中国机械设备制造领域榜首 [32][58]。
劣势与挑战:
- 国际市场壁垒: 地缘政治风险和标准壁垒(如欧盟TSI认证)是中国中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技术转让降低进入门槛 [29]。
- 城轨业务增速放缓: 受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速放缓影响,新造城轨车辆需求减少,导致该业务收入下降 [17]。
- 新产业波动性: 新产业收入在2024年前三季度有所下降,主要受风电、储能设备收入减少影响,表明新兴业务仍存在一定波动性 [80]。
-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 [42]。
4. 战略与未来展望 (Strategy and Future Outlook)
中国中车正积极实施多维度发展战略,以巩固其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拓展新的增长极。
4.1 核心发展战略
- “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 公司坚持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以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为重要增长极,以及若干业务增长点的业务结构 [54][58]。
- “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中车核心子公司提出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旨在实现整车(机)和核心系统、零部件的“双集群”发展 [49][56]。
- 国际化拓展: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出口产品种类由单一性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进去”、品牌“走上去”方向延展 [23][25]。公司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国际业务规模比“十二五”期间扩大一倍;到“十四五”时期,收入要有1/3来源于国际业务 [26][21]。
- 数字化转型: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智能产品,培育数字产业,建设数据驱动型企业 [21][25]。公司广泛使用EB进行数字化车辆设计,以实现更高效的设计变更管理和更准确的变更报告 [28]。
- “制造+服务”转型: 中国中车加快向“制造+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以适应行业加速整合与竞争加剧的趋势 [17][47]。
4.2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中国中车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突破“卡脖子”技术。
- 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两纵两横一贯通”科技创新体系,拥有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并组建了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专注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2][33]。
- 研发投入强度: 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6.59%,2024年研发总投入约为166.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7% [21][58]。
- 新产品与技术突破:
4.3 未来增长潜力
- 轨道交通装备: 受益于中国“交通强国”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动车组招标回暖,以及动车组高级修和新能源机车更新需求,铁路装备业务有望持续稳健增长 [7][5][48]。
- 新能源领域:
- 新材料领域: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将带来轻量化、节能、舒适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车辆制造的重要方向 [74][75]。高分子复合材料业务在全球市场已具备领先地位,将继续贡献稳定增长 [7][56]。
4.4 ESG实践
中国中车积极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公司董事长孙永才出席“ESG中国·创新年会”,分享公司在ESG领域的做法和体会 [11]。公司构建了ESG指标体系并分步实施,从资源利用、绿色运营、科技创新、员工权益、可持续供应链、公司治理等重点领域选取关键指标 [11][3]。这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宏观经济与政策影响 (Macroeconomic and Policy Impact)
中国中车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骨干企业,其业务发展与宏观经济周期、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紧密相连。
5.1 宏观经济周期影响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 [42]。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轨道交通建设常被视为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 [43][48]。例如,预期全年轨道交通投资额将重回8000亿元高位 [43][48]。基建投资在对冲外部波动方面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也是积极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具体体现 [51]。
5.2 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
中国“交通强国”战略为轨道交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 交通强国战略: 该战略旨在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包括一流的设施、技术、管理和服务 [35][36]。具体目标包括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的全面形成 [39][35]。到2023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5.9万千米,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千米;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里程10159千米 [35][36]。
- “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国内综合立体交通网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发展远景,重点推进11项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包 [37][43]。城际铁路将成为“十四五”建设的重点方向 [44]。
-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中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实现了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和稳步健康发展 [2][77]。这不仅拓展了海外市场,也提升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7,645亿元,同比增长7.5%,达到近三年来的高点 [15][17]。2024年1-5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85亿元,同比增长10.87% [83]。铁路投资的增长直接利好中国中车的铁路装备业务。
5.3 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导向
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关键作用,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40][38]。
- 关键技术突破: 政策着力突破交通运输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40]。
- 智能化与绿色化: 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列车、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船舶 [35][42]。加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推广新能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车,发展LNG动力船舶,建设港口岸电设施 [40][44]。
- 新材料应用: 突破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邮件快件智能打包、冷链寄递包装、循环及共享包装等新材料新技术,提升邮政业绿色发展水平 [44]。
- 装备升级趋势: 智能化、绿色化、高速化、重载化是未来交通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 [42][38]。
- 数字化转型: 深入推进数字交通体系建设,显著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40][38]。
这些政策导向与中国中车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5.4 国际贸易环境与地缘政治风险
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风险是中国中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的重要挑战 [29]。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差异,都可能影响其国际业务的拓展。公司需要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转让和深化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此外,全球轨交装备市场需求分化,中国中车需要在欧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等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49]。
6. 投资观点与结论 (Investment View and Conclusion)
综合前述分析,中国中车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绝对龙头,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展现出良好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6.1 核心投资逻辑
-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回暖: 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为中国中车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政策支持。动车组招标回暖和高级修需求高增,预示着铁路装备主业的景气度向上,将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5][7][48]。
- 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与国际化拓展: 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国际业务新签订单持续增长,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15][23][6]。
- 新兴产业的战略转型与增长潜力: 公司积极布局风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核三极多点”和“双赛道双集群”的业务结构 [54][56]。这些新兴业务在“双碳”目标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已贡献显著营收,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76]。
-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 中国中车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在高速列车、新能源机车、碳纤维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21][22][9]。技术领先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 财务表现稳健且盈利能力提升: 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乐观,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1][5]。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现金流状况良好,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财务保障 [2][6]。
6.2 潜在风险因素
尽管前景乐观,中国中车仍面临以下潜在风险:
-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经济下行可能影响铁路投资和订单需求 [42]。
- 铁路投资不确定性: 国铁集团每年对铁路车辆的采购数量存在不确定性,若采购不及预期,可能对整车制造企业产生影响 [42]。
- 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增速放缓: 国内城轨运营里程增速放缓,可能导致新造城轨车辆需求减少,影响该业务收入 [17]。
- 国际市场竞争与地缘政治风险: 全球轨交装备市场竞争激烈,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壁垒可能阻碍公司国际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29]。
- 新产业发展波动性: 新兴产业虽然潜力巨大,但市场波动性可能影响其短期业绩表现,如2024年前三季度风电、储能设备收入的减少 [80]。
- 技术瓶颈与创新挑战: 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全自动驾驶、智慧车站等智慧城轨技术应用不足,需要持续投入研发攻关 [52][35]。
6.3 估值考量
根据分析师一致预期,中国中车(601766.SH)的整体共识为“买入”,平均12个月价格目标为8.43元人民币,较当前股价有18.27%的上涨空间,目标价范围在5.70元至10.10元之间 [81]。对于H股(01766.HK),整体共识亦为“买入”,平均12个月价格目标为5.88港元,较当前股价有22.04%的上涨空间,目标价范围在3.98港元至6.99港元之间 [82]。分析师普遍采用折现现金流(DCF)、同类公司估值倍数(PE/EBITDA)以及股息贴现模型等多种估值方法 [81][82]。华泰研究在2024年6月18日维持中国中车A股“买入”评级,目标价8.46元人民币,H股目标价6.40港币,并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EPS分别为0.47/0.51/0.53元,给予2024年A/H股18/12.6倍PE [83]。
考虑到公司在手订单充足、铁路装备业务复苏、新兴产业贡献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长期支持,目前的估值水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6.4 中长期投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中国中车持积极的中长期投资建议。
- 核心驱动力: 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将为公司主营业务提供稳定的增长动力。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动车组更新换代需求,将确保公司在传统优势领域的订单和收入。
- 多元化增长: 公司在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为其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有效对冲了传统业务可能面临的周期性波动。这些新兴业务的营收占比提升,也反映了公司转型升级的成效。
- 技术护城河: 中国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研发投入,构筑了深厚的技术护城河,使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 风险管理: 投资者需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以及新兴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然而,公司通过成本控制、数字化转型和本地化策略,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建议: 鉴于中国中车在行业中的绝对龙头地位、强劲的政策支持、显著的业绩增长势头以及新兴产业的广阔前景,建议投资者可将中国中车纳入中长期投资组合。在当前估值水平下,公司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和成长空间。建议密切关注公司新签订单的持续性、新兴产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以及国际化战略的进展。
graph TD
CRRC[中国中车] --> |"主营业务"| RE[铁路装备]
CRRC --> |"主营业务"| CTE[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
CRRC --> |"主营业务"| NI[新产业]
CRRC --> |"主营业务"| MS[现代服务业]
RE --> |"产品"| EMU[动车组]
RE --> |"产品"| Loco[机车]
RE --> |"产品"| Freight[货车]
RE --> |"产品"| Passenger[客车]
CTE --> |"产品"| UrbanRail[城轨车辆]
NI --> |"子板块"| WindPower[风电装备]
NI --> |"子板块"| NewMat[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
NI --> |"子板块"| NEV[新能源汽车]
NI --> |"子板块"| EnergyStorage[储能系统]
NI --> |"子板块"| Hydrogen[氢能业务]
NI --> |"子板块"| PV[光伏业务]
CRRC --> |"全球市场份额"| GlobalLeader["53% (2020)"]
CRRC --> |"中国市场份额"| ChinaLeader["动车组 >95%, 机车 >65% (2022)"]
CRRC --> |"竞争对手"| Alstom[法国阿尔斯通]
CRRC --> |"竞争对手"| Siemens[德国西门子交通]
CRRC --> |"竞争对手"| Kawasaki[日本川崎重工]
Alstom --> |"收购"| Bombardier[庞巴迪运输]
CRRC --> |"战略"| OneCoreThreePoles["一核三极多点"]
CRRC --> |"战略"| DualTrackDualCluster["双赛道双集群"]
CRRC --> |"战略"| 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拓展]
CRRC --> |"战略"| DigitalTrans[数字化转型]
CRRC --> |"战略"| MfgService[制造+服务转型]
CRRC --> |"技术创新"| R&D[研发投入]
CRRC --> |"技术创新"| TechBreakthroughs[技术突破]
R&D --> |"2024年投入"| R&DSpend["166.86亿元"]
CRRC --> |"受益于"| TransportPower[交通强国战略]
CRRC --> |"受益于"| BRI["一带一路"倡议]
CRRC --> |"受益于"| RailInv[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TransportPower --> |"目标"| HighSpeedRail[高铁网络完善]
TransportPower --> |"目标"| UrbanRailDev[城轨发展]
CRRC --> |"财务表现"| RevenueGrowth[营收增长]
CRRC --> |"财务表现"| NetProfitGrowth[净利润增长]
CRRC --> |"财务表现"| CashFlow[现金流状况]
CRRC --> |"财务表现"| OrderBook[新签订单/在手订单]
RevenueGrowth --> |"2025Q1"| Q1Rev["486.71亿元 (+51.23%)"]
NetProfitGrowth --> |"2025Q1"| Q1NP["30.53亿元 (+202.79%)"]
OrderBook --> |"2024年新签"| NewOrders2024["3222亿元"]
CRRC --> |"投资观点"| BuyRating[分析师"买入"评级]
CRRC --> |"投资观点"| TargetPrice[目标价]
CRRC --> |"风险"| MacroRisk[宏观经济波动]
CRRC --> |"风险"| GeoPoliticalRisk[地缘政治风险]
CRRC --> |"风险"| MarketVol[新产业市场波动]
文章评论